《地。》感想的感想(間)
要說這篇是地的感想好像有點牽強。不過就像我一直以來對自己的認識,除了那當下的最速感想,其他大部分得到的資訊和感動(?)都會很快地融進我的印象之海裡。嚴格來說,這篇的標題應該是「包含了《地。》的感想」會更貼切。
這幾天想了很多事。
我對自己的「不適」非常敏感。所以雖然對很多事情第一反應都是「不不不、不可能、不要」但這些念頭啟動的瞬間就會是永遠無法被無視的題目。不過由於最速感想往往是最以當下來說最誠實的反應,我也絕對不會去否定那些東西,不如說我會很珍惜。畢竟只要一拖就會溶化,然後最原始的情緒形狀就會被我忘記。當然也可以,但就是可惜。
而這就是我當下能非常肯定地說《地。》會是非常值得的作品的理由之一,因為它對我來說是極難得能讓那個情緒形狀維持這麼久,還能留下後續不同又強烈能量的作品。
另外也想到,也許我的文字看起來對自己的想法非常肯定,但這只是用文字紀錄時的習慣而已。我用文字就是想盡可能的如實捕捉目前為止、這當下的狀態,就像相片裡發生的事情和相片的未來有無數無限可能,相片呈現出的樣態卻永遠不會改變一樣。以相片為例,這件事不需要特別強調,但看別人的文字就讓我注意到,原來我似乎也會不小心在觀看他人的文字、或是聽取他人的話語的時候因為這些內容更明顯的乘載著歲月而產生這樣的錯覺。學到了。
這都是題外話。
/
有一個我在看虛構作品的時候一貫的習慣,是會全力的去切割虛擬和現實。大部分的作品都不需要刻意去做這件事,它已經是一個被動技能(我對自己的創作態度相同)。但在看《地。》的時候有很多內建的作品要素和外力干擾讓我沒辦法很順利地做到。
理由包含:和現實世界的重疊性極高、作品中人物的行動模式和台詞和我的生活(或者可以說是信念)過於相關、我接收了「產出基督徒身分感想的期待」,等等。
加上通常在看作品的時候,雖然也享受並期待能得到角色行為傳遞的能量,但我追逐的東西更會是這部作品給出的懸念。然而這部作品的懸念並不足以造成推動我看下去的動力、或也有可能是因為上述的那些理由,對這些安排我將如何解讀的好奇心已經置換掉了我對懸念的期待。讓我想到神っぽいな裡的那句「人生のネタバレ『死ぬ』っぽいな」。確實,我在看《地。》的時候的姿勢已經更接近在看人物傳記或紀錄片時的姿勢。
當然在接收感動的時候其實不太可能有辦法切的太乾淨,但至少以我來說,在這樣的前提下正面的感動和負面的感動絕對是後者會更被凸顯。
另外,透過思緒的整理和一些延伸閱讀,也重新喚起了一個前陣子生活中的體悟,融合出了新的感想。我感受到不管是(包括但不限於)數學還是哲學還是神學,這些學問都可以被視為一種語言。文字是奇蹟沒錯,但不只文字是奇蹟。如果說文字是為了表達什麼用的,那語言就是為了觀察世界、構築並傳達不同人眼中的世界而存在的工具吧。(這段話也是憑感覺文字化的)精確的使用語言能夠讓擁有相同語言的人感覺被理解。
就算多沉澱了一陣子,我就是不喜歡沒有神的世界。這個議題我一輩子都在沉澱,我想大概一生都會持續沉澱。但對於不相信有神的人來說,我們喜歡(或恨)的世界又很明確的是同一個世界。我理解這會造成擁有不同認知的人們之間可能出現相對剝奪感,其中也會有很多不確定或讓人疑惑的事情(不管是對哪種立場的人),這個狀態對我來說只是一個沒辦法忽視的悲傷事實而已,悲傷但很有活力也很有價值,畢竟如果沒有不同的意見就沒辦法引發碰撞了。儘管其中的熱情伴隨著寂寞。
但表達的方式依然可以修正,我先前也可能有因為對哲學語言和概念、定義等認識的不足而在敘述上有誤。如果要說喜不喜歡哲學這個工具,我覺得它本身中性,無庸置疑的是人的智慧,無法否認它的美和浪漫。就算不想承認,我對自己想法理念和許多意義的探討也會被歸類為哲學吧,既然如此,那應該是喜歡的,因為他在滿足我的求知慾上是有幫助的。實際上使用前人留下來的各種理念作為工具去分析事情是很有效率的做法,我也喜歡觀看從零開始構築的熱情和企圖心所傳遞的能量。只是當作品裡的內容句句牽扯其理念根源的時候,我的意念就是會去分辨批判而已,因為信仰是我的生活方式。
這個生活方式說起來確實也會心虛,把它視為生活準則全然的遵守是真的很困難。如果要把我做的不符合我信仰該做的事情一一列出那可真的是會多到罄竹難書。但它是一個目標,然後剛好在這個情境下,要以這個目標努力發出我的聲音這種程度的事情還算做得到。
/
另外也思考了很久我似乎很少「因為故事性創作」浮現「強烈的」「被理解」的感覺。在和人對話的時候,我也大部分只會覺得自己「目前被接受」而非被理解。我在看作品的時候好像更常發生的是「大致理解作者想表達的表面意思」、「理解作者可能想透過這樣的表達傳達的理念」、「喜歡作者準備的情節帶給我的感受」,換個說法就是我不覺得自己有辦法真正理解一個作品想要傳達什麼。就算有極致符合我喜好的情節,我也會因為沒辦法確定作者創作此情節的的動機目的而難以有被理解的感受。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作者訪談可能會有幫助。(不曉得是否跟載體類型有關,我也還在想)
在進行這系列的思緒整理的時候我都開始覺得「理解」這個詞的意思越來越混亂了,確實「理解」一詞可以代表的深度是有點多元的。
透過整理,其中幾乎可說是最深層面的「理解」的定義,是進到相同的世界觀去理解為什麼會用這樣的方式感受、思考和表達,就算實際上價值觀有不同。而能讓人感覺被理解的話是必須要在這個前提上去闡述能讓人感受到的內容了,可以說是最接近存在本身以外完整的理解,因為對於物自體的理解可能連闡述的本人都沒有辦法做到,但起碼可以最大化的理解對方傳達出的內容。Which is 難度真高!(如果實際上價值觀相同的話也許難度是會低點但還是很高)
這幾天的挖掘讓我更明確的認知大部分我潛意識運作的方式大多和信仰有關係,在這件事上也不例外。連透過對話都很難理解他人。也許創作是某些人對話的方式,但以我有限的想像力依然覺得儘管感動能夠傳達也無法完整的理解。腦中也有一個跟信仰無直接關連,而是經驗累積並和信仰不衝突的信念常態性的存在:「人跟人終究是無法互相理解的」。這是指整體來說,可能有一些拼命想傳達的事情永遠都無法傳達,或單純的因為人生經驗這無聊又真實的隔閡就算能傳達也只有皮毛,這樣的事實。但我一樣認為,就是因為這樣所以透過各種管道試圖傳遞的心情和實際上針對達成最大化理解而做的所有努力,和可能非出於雙方本意卻有「被理解」發生的瞬間,這些熱情都讓我覺得很美好吧。
我可能是目前選了一個大部分的人不理解的世界觀活著,連我自己都還在探索試圖加深對這個世界觀的理解、連和我世界觀相近的人都很可能無法和我互相理解,當問題根源上升到世界觀差異的時候,實在難以期待明確和我有不同世界觀的人能理解。所以我的經驗裡,很少會有我無法理解的脈絡,通常只是無法認同,或是不夠深入而已。
但我只是活著講我真實相信的事就時不時會得到很深刻的「不被理解」,甚至不是感覺,我就是知道。我明明就沒有期待要被理解啊!我知道這很難理解!我只是因為就是跟其他人一樣活在這個地方所以想要被接受而已!欸!很受傷啦!(插腰)雖然我也知道這是我自找的啦!
(我超氣自己只是講事實看起來就很像在孤芳自賞或在賣慘的我氣死)
所以我感覺自己更常深刻的感受到共鳴的是迷惘或愛等等的的精神本身、掙扎本身帶來的能量(情緒、力道)和大家「想要」去的方向(包括但不限於某個誰的幸福或正確/更完整的世界),甚至不是迷惘「應該」要有的方式和方向,可能是因為這是這不同的世界觀中我深深喜愛的共通點吧。
在寫這篇的時候播到幾首歌讓我添加了最後這一段。我對自己想不太到深深感受到被理解的經驗/記憶抱持著懷疑(因為我雖然針對印象的記性很好但同時對「對我來說缺乏記憶點的事件輪廓和物件外觀」記性很差),這幾天持續留意並回憶類似的心情,才篩選出我更容易因為歌曲產生被理解的感覺,可能是因為通常這個載體提供了更多空白使觀者離作者距離更遠提供比較高的自由解讀度吧。簡單來說就是能比較方便的使用作者已死卡。
我很愛講作者已死,實際上可能需要解釋我目前對這個觀點的理解和偏好。我認同一旦作品誕生,作者的意圖就不再是詮釋作品的唯一標準,但不認同真正的意義僅來自「讀者與文本之間的互動」。這個不認同也只源自我個人好惡,我個人想對作者對這個文本的意圖抱持著絕對的尊重。我討厭把作者已死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但認同它可以是一個手段。理由可能只是我否定基於自己喜好而視而不見的必要性吧。我承認否定作者已死可能為我帶來痛苦,但我寧可接受和體驗這個痛苦。我知道這也是我自己選的,之前有和朋友對這個題目難得激烈的意見不合過,在那之後我才比較能好好論述,這是我的偏好。
可能有點唐突的轉折,但寫完這篇再次非常非常深刻的感受到透過創作讓我接觸到的、其實和我非常不同的朋友們透過不一樣的層面彼此理解的難得。然後這個感受讓我非常非常的感動和感恩。
文字和創作都是奇蹟。
大概是這樣。這篇也寫了五六個小時我真的是吃飽太閒。昨天在下機車的時候摔車腳整個扭到,超痛,人生中大概是第三次這麼痛(雖然之前幾次的感覺我已經忘了)痛到我躺在地上痛哭,好好笑。我第一次體驗到能正常走路是多珍貴的狀態,但同時覺得這次得以體驗這種珍貴的代價只是扭到不是斷掉而且待在有人能照顧我的空間發生還是非常感恩的。
挖咧,我以後連能走路都能快樂,真的假的啦。
寫這篇的時候聽的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