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日記

寂寞的人

前陣子有些追蹤一陣子的共同SNS平台用戶在徵友,但是那種沒有任何迴響的貼文……沒有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連我小時候都知道怎麼發徵友文比較容易遇到人理自己,但這些相互一來徵友文的內容無聊又沒有披露任何自身能給陌生人提供的廣義利益,二來平常的貼文也無聊至極、三來他們根本不主動和他人互動,只希望他人去理自己。


好幾次都讓我覺得好難受。


我每次看到陌生人(泛指不熟~不認識的人)在唉寂寞或在自貶一些我連和對方不熟都知道不是事實的事時,都會覺得好難受。


以前很容易只因為這樣就想做點什麼,也確實有友誼是因為這樣得來的,但現在經歷很多事情之後就比較有「沒辦法花時間的話就不要濫情」的意識,時間跟心力要花在我的朋友身上比較好 (有自覺我有把看起來超有需要的陌生人放在有點有需要的朋友之前的壞習慣)。

重點也不單是我本人能不能得到回饋,而是這件事本身帶來的客觀……或對對方主觀來說效果是什麼,隨便亂搭話沒辦法成為實質幫助,短暫的存在又離開可能反而是傷害。

可以的話我也想相信自己的微不足道和別人的自癒能力,對我來說要替對方去假設「我離開可能會造成傷害」這個念頭就是在對我自己造成傷害,要把自己想的有份量對我來說太難受了。

撇開這件事,去相信就算真的造成了傷害,對方還是能自癒也不是做不到,我相信有時間有幫助者就有機會,但也知道有時候就是沒有。(尤其不是去行動而老是這樣唉的人更可能沒有)現在沒有當然不等於未來也沒有,但如果事情都已經想到這裡,就已經接近讓我覺得隨便啦,算了啦,的程度了。

我會忍不住想,假設對方是真的不明白目前這樣的現狀下去是不行的,我是不是能夠單純告訴對方這個事實,讓他未來有機會能更有機會改善現狀呢?這樣就算我沒辦法成為那個在對方身邊的人,也能稍微成為對方的幫助。這也太多管閒事了,奇妙的是關於這件事,就算過去給我的回饋大部分都是正向的,我還是沒辦法因此不再覺得這是多管閒事。


不過起碼這一兩年透過一些正向回饋的經驗,也確實的讓我提昇了自己對多管閒事這一技能成功率的認知,就是了。

對我來說他就類似玩TRPG的時候設的角色技能數值的感覺吧。因為嘗試了、有證據證明是可能成功的,所以之後成功的機率應該也比以前高吧......?這樣的感覺。


舉例?類比?

我想到和朋友聊天時談到的Ni功能。我的Ni(內向直覺)在第8位,因為說是惡魔功能,之前說不太可能意識到,但最近比較明確感覺到Ni明確是Si的相反,因為作為Si的主導使用者,我根本沒辦法去「看到」所謂本質的共同性。我只能模糊的「感覺」他們的共同性。


我確實有想過自己是一個不常類比事情的人,但很喜歡舉例。我的例子都是真實存在的例子,思考模式本身就不會先去考慮本質類似而會直接去尋找實際類似(像上面幾行的技能數值舉例),自然存在盲區,例如若用過去的社會事件來比較現在的社會事件,我可能可以透過極度類似外顯輪廓將其比較,但並不會優先往事件的核心看去,搞不好兩事件的核心本質其實根本大相逕庭。我想這用大量閱讀(看得到/看不到核心的人)寫的資料應該還是能夠彌補這部分的不足就是了,因為核心不可能不跟客觀外顯事實連動。


不過透過這樣的理解換位思考也釐清了過去的一些疑惑,我認識講話的時候極度愛用類比的朋友,曾經困惑為什麼對方明明大部分的時候講話都很有道理,卻也有時候玄妙到我完全看不懂他在講什麼。現在理解到了我看事實會存在盲區,他們也會,所以儘管他們講話的時候真的看起來超睿智超有自信,也不能排除對方其實不完全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或他知道但沒有能力用能讓我理解的文字敘述)


事實?觀點?

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在談「區分事實和觀點能有效降低內耗」←文章連結,連結到和朋友談話的過程,才發現因為我自己講話的時候會很明確用詞彙去區分事實和觀點,所以在看別人講話的時候,因為個性差異,他人未必有用辭彙區分的習慣,極度理性專心的時候到也罷了,我很容易會一不小心下意識混淆他人比較激烈的言詞,而將其個人觀點視為事實並受傷,尤其是和我比較接近的人。(因為陌生人的觀點起碼有一層他絕對不可能是在針對我講話的事實保護)另一個角度則是,對我來說朋友的觀點也是「這是我喜歡的人的觀點」這一事實啦。意識到這點才可能再往下區分朋友的觀點是否需要在意,去調整自己的想法和感覺了。


和朋友聊過又讀了那篇文章之後,突然好像能看見並理解,大部分人的意見也都只是他們的個人觀點罷了。為什麼明明我自己也曉得自己說的話只是觀點,卻很難意識到他人和我相同,而會有他人說的話更有說服力的想法呢?雖然聽起來可能很像在找理由,但可能是因為對於看不到的事情本來就比較難意識吧,尤其對自己有利(?)的換位思考。


我對自己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先預設為0再往上加的,對他人卻是用經驗平均的好人分數開始加減,寫到這裡的時候我還在想為什麼。現在想可能是因為我對自己有和沒有的東西都是從0加上來的,但對「不特定他人」的標準和認識卻是透過經驗累積不斷浮動的,而大部分的他人在我眼中都是不特定他人。然後顯然我過去經驗過的不特定他人使我對人類的基本期待很高,應該是幸福的事吧?


「朋友」這樣的存在是何等的珍貴,因為在一點一點累積經驗形成安全感的過程中他們在我心裡終於可以不再是不特定他人,而是有獨立回憶和數值認知(?)和存檔空間的對象。雖然很困難,但我在緩慢的努力學習對你們差別待遇。


提到存檔,那天聊到了人生好像遊戲一樣。我忘了當時聊了什麼,但很喜歡這題大家應該回答都會不太一樣:「說像遊戲(或戲)你先想到覺得哪裡像/不像?」這點。想的有點累了希望月底前可以多寫這篇交作業。

-

結尾的無關話題,一邊打這篇一邊看了一些キミガシネ的手書又想重玩了,尤其是第三章。我也一直很想釐清自己喜好的遊戲類型和個性的關聯,這件事就不知道要再想多久了。君死真的好好玩哦,作者真的好會寫角色哦。 




留言

熱門文章